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解释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解释视频其十五」( 二 )


4、作者简介
李白(701~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 。是屈原之后更具个性特色、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。有“诗仙”之美誉,与杜甫并称“李杜” 。
5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翻译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、工作或生活中,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,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。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?下面是我整理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古诗翻译及赏析,欢迎阅读与收藏 。
【原文】
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 。
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?
【前言】
《秋浦歌十七首》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。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(今安徽贵池西)时 。全诗内容丰富,情感深厚,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,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。
【注释】
⑴秋浦:唐时属池州郡 。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。
⑵山公:指山简 。
⑶宁戚:春秋时卫国人 。
⑷白石烂:宁戚《放牛歌》中有“南山矸,白石烂,生不逢尧与舜禅”之句 。
⑸黑貂裘:《战国策·秦策》载,苏秦“说秦王,书十上而说不行,黑貂之裘敝” 。
⑹水车岭:《贵池志》载,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。
⑺寄生:一种植物,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、杨树等枝杈上,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。
⑻江祖一片石:《一统志》载,江祖山,在贵池西南二十五里处,一石突出水际,高数丈,名曰江祖石 。
⑼逻人:今称逻人矶,乃江边一巨石 。人:一作“叉” 。
⑽鱼梁:地名,在逻人矶附近 。
⑾舟:一作“行”
⑿平天:湖名,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。
⒀赧(nǎn):原指因害羞而脸红 。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。
⒁个:如此,这般 。
⒂秋霜: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。
⒃白鹇(xián):大型鸟类,也叫“白雉“ 。
【翻译】
白发长达三千丈,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。不知在明镜之中,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。
【赏析】
第十五首诗,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。“白发三千丈,缘愁似个长?”劈空而来,似大潮奔涌,似火山爆发,骇人心目 。单看“白发三千丈”一句,真叫人无法理解:白发怎么能有“三千丈”呢?读到下句“缘愁似个长”,豁然明白,原来“三千丈”的白发是因愁而生,因愁而长 。愁生白发,人所共晓,而长达三千丈,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。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“愁”字上 。以此写愁,匪夷所思 。奇想出奇句,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`气魄和笔力 。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。宋人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说:“诗家有以山喻愁者,杜少陵云:‘忧端如山来(按:当作“齐终南”),澒洞不可掇’;有以水喻愁者,李颀云:‘请量东海水,看取浅深愁’ 。”李白独辟蹊径,以“白发三千丈”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。人们不但不会因“三千丈”的无理而见怪诗人,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,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。
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,是因为照镜而知 。首二句暗藏照镜,三四句就明白写出:“不知明镜里,何处得秋霜!”秋霜色白,以代指白发,似重复又非重复,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 *** 彩,不是白发的“白”字所能兼带 。上句的“不知”,不是真不知,不是因“不知”而发出“何处”之问 。这两句不是问语,而是愤激语,痛切语 。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“得”字上 。如此浓愁,从何而“得”?“得”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;所志不遂,因此而愁生白发,鬓染秋霜,亲历亲感,何由不知!李白有“奋其志能,愿为辅弼”的雄心,有使“寰区大定,海县清一”的理想(均见《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》),尽管屡遭挫折,未能实现,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 。写这首诗时,他已经五十多岁了,壮志未酬,人已衰老,不能不倍加痛苦 。所以揽镜自照,触目惊心,发生“白发三千丈”的孤吟,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,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,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。
6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解释《秋浦歌》中“白发三千丈”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愁绪 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我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 。这句诗的下一句是“缘愁似个长”,就回答了“白发三千丈”的原因,表现出诗人的愁绪之深重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