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病都躲藏在手纹里面( 六 )


掌纹透露你的寿命(二)
人生七十古来稀, 下面我们要讨论的是进入“古来稀”之年的老人的掌纹特点, 从中去寻求和总结长寿的规律 。 仍然用《百岁歌》来作对比, 因为这个阶段的《百岁歌》上开始出现生活配合生理变化的现象,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, 这种配合越来越密切了, 也许就是这种配合, 造就了这些寿者 。
七十岁后 , 心理上首先出现对衰老的恐惧:由于出现精神减退, 体力转衰, 再也不想面对清水、明镜看自己的容貌了, 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。 古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, 承担着吸收、运送人体从饮食中获得的水谷精华之气, 到五脏六腑, 四肢百脉, 骨骼肌肉的功能, 如果脾气虚弱了, 人体的生命活动就受到影响 。 而七十岁的生理性衰老是脾气的衰退导致的 。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全身的皮肤出现憔悴不堪 。 自己都羞于照镜子了 。 这种感觉器官的衰老还表现为耳聋眼花, 个别人眼睛的晶状体还可变得混浊, 影响光线通过, 造成视力障碍, 这就是老年性白内障, 这时人的瞳孔开始变小, 对光反应不灵敏 。
此外, 嗅觉、味觉、触觉及痛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, 再也没有“喝酒啊!吃肉啊!无比快乐啊!”那样的情形出现了 。 神经系统的衰老主要表现为脑的老化 。 脑老化的结果, 一方面表现为对机体其他系统的调控功能减弱;另一方面可使老人反应迟钝, 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, 进而出现记忆、理解、判断、推理、计算、学习、分析能力的减退等衰老的表现 。
我们发现, 长寿之人的手掌掌纹出现年轻化的表象, 首先手掌粗实有力, 掌上没有色素的沉着, 各指节之间的皮肉包裹均匀, 手掌的色泽红白匀称, 1、2、3线深而长, 大小鱼际没有明显的高低差异, 青筋显露得也很少, 拇指根部的纹理清晰不乱 。 特别是震位不出现明显的塌陷 。 震、艮位的分界线也不明显 。
八十岁的人, 虽然掌部的肌肉和脂肪都开始出现萎缩, 但是皮肉与骨的包裹仍然均匀, 双手有力度感, 并且掌色红黄均匀, 没有青暗色, 皮肤反而细腻起来了, 掌部的青筋亦只是隐隐地潜在皮下, 十指的关节不暴露或者隆起, 拇指的根部褶纹清晰而深 。 特别是大小鱼际对称, 八卦各位匀称 。
人过九十, 手掌上的皮肤与腕部皮肤相比, 反而更加显得细腻光泽, 手掌绵而丰满, 1、2、3线深长, 各丘对称而不塌陷, 特别是震位(震位主脾胃的气化功能, 九十岁的高龄, 反而震位出现隆起, 说明要想不衰老, 脾胃运化功能之强弱非常重要) 。 大小鱼际亦丰满对称(大小鱼际反映肾气的强弱, 九十岁的高龄, 大小鱼际对称, 说明要想不衰老, 肾气的充沛非常重要) 。 虽然可以从掌上看出皮下脂肪的萎缩, 但是手掌仍然有力度感, 手掌充实柔韧 。 各个指节匀称, 皮肉包裹着指关节, 拇指的根部褶纹清晰不乱(拇指根部的褶纹深刻清晰, 说明脑供血充沛, 没有老年痴呆症) 。 如果一个人活到九十岁了, 却是痴呆病人, 那么也不能称为寿者, 因为他没有生存的质量, 如同行尸走肉一样 。 真正称为寿者的人, 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, 而且要有正常的思维能力, 这种寿者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。
其实, 人过百岁不是梦想, 中医称之为“药王”的孙思邈高寿101岁 。 他在百岁之时仍然能够为民看病, 留下了很多医案和故事,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, 他在九十岁时曾经在看完病返家的山路上, 遇到一只卧地向他求救的老虎, 他仔细检查老虎的病情, 发现是牙齿坏了, 就动手虎口拔牙, 老虎的病被他治好后, 为了报答他和保护他, 就跟随他走乡看病, 所以, 九十岁以后的“药王”孙思邈, 再出门看病, 就骑上了老虎了 。
见过很多百岁的老人, 他们都没有出现陆机在《百岁歌》中对于百岁状态的凄惨描述, 反而是仙风道骨, 活得淡泊坦然 。 真正是返老还童啊!
这些百岁以上的寿者手图, 确实出现了返老还童的掌纹现象:她们的手掌皮肤更加细腻, 手掌上没有杂乱的纹理, 1、2、3线深长匀称, 掌色红黄, 没有青暗的色素沉淀斑 。 各个指节丰满匀称, 不漏指缝, 大小鱼际对称, 八卦各部位相称, 坎位非但没有凹陷, 反而隆起(肾气足也), 震位亦隆起(脾胃气不虚也) 。
《百岁歌》和岐伯的观点是重在指出人的身体表象的变化和心理、生理变化的规律, 但是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长寿的特点和规律, 所以对于六十岁以后的掌纹图片, 我们主要侧重选用的是健康长寿者的手图, 看似和《百岁歌》与岐伯的观点难以对号入座, 其实, 反向地思考一下, 这里面恰恰提示了为什么有些人衰老, 而有些人成为了寿者的原因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