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小常识有哪些简单 语文小常识有哪些( 三 )


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……* 形容词:不行 。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……* 副词(如都、大都、非常、只有等):不行 。
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……的情况(表程度、表限制、表时间、表范围等),换了后就变成……,与事实不符 。(四)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?为什么?* 不能 。
因为(1)与人们认识事物的(由浅入深、由表入里、由现象到本质)规律不一致;(2)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(3)这些词是递进关系,环环相扣,不能互换 。(五)段意的归纳* 记叙文:回答清楚(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)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:时间+地点+人+事* 说明文: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,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:说明(介绍)+说明对象+说明内容(特点)* 议论文: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,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: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(论证了)+论点(六)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:* 并列:既……又……;一边……一边……;不是……而是……* 承接:便;就;于是* 转折:虽然……但是……;尽管……却* 因果:因为……所以……;既然……就……;之所以……是因为……* 假设:如果……那么……;即使(哪怕)……也……* 条件:只有……才……;只要……就…… 。
在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,“语文知识”的讨论又重新浮出水面 。
这将使语文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 。但是,其间也埋伏着重蹈覆辙的危机,弄得不好,可能仍会停留在“要”与“不要”的争锋,或者仅仅做一些归类性的表层描述,满足于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 。
“语文知识”问题的讨论,所要牵涉的范围、所要抵达的深度、所要顾及的方面,可能比有些学者目前所感受到的,要广、要深、要复杂 。本文讲述我在这几年对“语文知识”问题的思考,希望能对怎样讨论“语文知识”问题有所启发,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教 。
一、明确“语文知识”的概念 讨论“语文知识”的问题,首先要界定“语文知识”的概念,必须认清我们所谈论的是个什么东西 。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观照: 从“语文知识”所涉及范围 。
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、文章和文学的知识,主体是听、说、读、写的事实、概念、原理、技能、策略、态度等 。从“语文知识”存在的状态 。
语文知识包括“语感”(隐性知识)和“语识”(显性知识)两种状态 。但当与“语感”对举时,语文知识特指“语识”,即“在个人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” 。
从“语文知识”的现实所指 。在语文教育的范畴,当我们说“语文知识”时,它的现实所指就是“学校语文知识”,它们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。
从“语文知识”学习的角度 。语文知识的学习,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“人类知识”(语识),转化为学生的“个人知识”,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,这种转化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,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 。
从学习的结果看,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,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,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。总结上述四个方面,我们尝试对“语文知识”做一个概括的描述: 宽式:语文知识是(1)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。
(2)关于语言和言语、文章和文学的听、说、读、写的事实、概念、原理、技能、策略、态度 。(3)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。
窄式:语文知识是(1)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 。(2)关于语言和言语、文章和文学的听、说、读、写的事实、概念、原理、技能、策略、态度 。
(3)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;尽管从学习的结果看,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,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,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。通常情况下,我们采用的是语文知识的窄式描述,称之为“学校语文知识” 。
二、确定讨论的层面 “学校语文知识”问题的讨论,应该区别讨论的层面,必须确定我们是在什么范围内来讨论“语文知识”问题的 。层面大致可以作以下的划分: 语文课程目标的层面 。
语文课程目标面对“是什么”的问题: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,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“是什么”?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个方面 。语文课程内容的层面 。
语文课程内容面对“教什么”的问题: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,“应该教什么”?从大的方面看,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(定篇)及其对它们的阐释,二是包括事实、概念、原理、技能、策略、态度在内的“语文知识” 。语文教材内容的层面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