幼儿园中班安全小知识 幼儿园中班节约小知识( 四 )


随着建设“节约型社会”的理念不断深入,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,我们幼儿园老师应该从幼儿生活、学习的点点滴滴做起,逐步养成其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。那么,如何养成呢?在此,我想抛砖引玉,谈谈粗浅的认识和见解 。
一、建立规范,坚持贯彻 。“没有规矩,难成方圆”,任何一个集体、一种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 。
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,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幼儿而言很难做到,教师应该将其细化到各行为规范中,并督促幼儿坚持贯彻,从而逐步养成其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,勤俭节约的培养重点是不同的,与其相对应的行为规范也是不一样的 。
小班幼儿年龄小、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弱,培养的侧重点应放在“节约”方面,指导幼儿从自我的小事做起,初步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。如进餐时不挑食、不剩饭菜;洗手时不玩水;知道爱护公物,用两手轻搬轻放椅子,玩玩具时能做到轻拿轻放等 。
进入中班后,幼儿的动手能力明显增强,我觉得培养的重点应在“勤”字上 。除了爱护公物、不拖拉桌椅、不浪费水以外,更多地应培养其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,如穿脱衣裤、系鞋带、叠被子、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等 。
大班的孩子经过两年的幼儿园生活、学习,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,对集体、社会的关注也越来越多,除了巩固前两个阶段的内容外,还应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辐射到班集体中、家庭中 。幼儿轮流当值日生,为班级服务;在家告诉爸爸妈妈洗完手及时把水龙头关紧,用完电灯就把开关关掉,看完电视、用完电脑就关掉电源,上街如果路途近就尽量步行……规范制定后就应长期坚持贯彻,不要“三分钟热度”,忽冷忽热 。
而且所制定的行为规范,全班工作人员要人人皆知,了然于心,做到统一标准同监督 。这样,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才能很好地培养起来 。
二、抓住契机,循序渐进 。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,需要成人的反复督促、幼儿的不懈努力,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也同样如此 。
在幼儿园生活、学习的点点滴滴中,到处都有“勤”和“俭”的体现,教师要做个有心人,抓住每一次的教育契机,不断巩固幼儿“勤”、“俭”的意识,使勤俭节约逐步成为幼儿自觉的行为习惯 。晨间来园时,我们会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整理活动室、照料自然角 。
有的孩子来园比较早,他们能主动和老师一起劳动: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、给小鱼换水、擦拭桌椅、摆放玩具等,忙得不亦乐乎 。对这一积极行为,我会在全班幼儿面前加以表扬,从而巩固他们爱劳动的情感,同时激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。
积极行为要加以肯定,不良表现也应及时纠正 。如区域游戏中有个别幼儿不爱护玩具,乱扔乱放,有的甚至破坏玩具材料;喝水环节中,有的幼儿因和同伴说话而将水泼洒在地上,有的幼儿将喝剩的水倒入水池,等等 。
针对这些情况,老师应及时制止,并可以组织全班幼儿进行评议 。通过大家的讨论达成共识,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应该的,从而纠正个别幼儿浪费的不良行为 。
另外,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日养成、一事促就的,而且幼儿年龄小,行为习惯反复多变,所以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 。勤俭节约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老师应善于发现教育的契机,帮助幼儿从小事入手,不断巩固良好行为 。
三、借助媒介,正面诱导 。勤俭节约是一种行为习惯,是人的主观思想在行动上的体现 。
要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只凭老师的说教是不够的 。学龄前的幼儿理解能力还不强,对于这种理性的行为习惯更是难以理解 。
我们应该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,借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,如儿歌、故事、游戏等,从正面诱导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。幼儿刚入园时我们都会教他们如何正确洗手,经常采用的方法是配上儿歌《洗手歌》:“拧开龙头冲冲冲,擦擦肥皂搓一搓 。
搓搓手心和手背,换只小手再搓搓 。冲冲冲,冲手心,冲冲冲,冲手背 。
关上龙头甩三下,擦干手心和手背,小手洗得真干净 。”幼儿一边念儿歌,一边洗手 。
儿歌念完了手也洗好了,这不但控制了幼儿洗手的时间,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。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,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这首古老的诗我们都会背诵,从诗作中我们看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,懂得了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。

推荐阅读